三百千中医
力挺中医


中医的漫漫荣辱路

毛嘉陵

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富饶美丽的国度,勤劳智慧的国人。中国这个伟大而神秘的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在漫漫数千年中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聪颖的中国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创生了一个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药健康体系,这就是中医药学。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医药就以《黄帝内经》奠定了影响至今的理论框架;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中医辨证诊疗确立了权威的临床标准;明代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更是以一本《本草纲目》震惊世界学术界,并以多种译文版本在全球传播。
然而,当中国这头东方雄狮在19世纪身受重创、衰败下来后,中医药也开始受尽“凌辱”……?

百多年前国家的衰落、西方的发达、邻国日本西化后的兴起,大大刺激了有志于振兴中华的一批仁人志士,因而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新文化运动。在对科学民主的呼唤声中,西式文明一跃成为中国的主流,中国文化的精华也随着糟粕一起被清扫出去。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知识体系,在百年前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同样难逃被“打击”的命运。中医药从主流医学地位上被赶下来,沦落为“学术流浪者”、“学术乞丐”,独霸中国医疗市场几千年的美景也到此不复存在,不仅在医疗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幅度萎缩,甚至被贬为“封建旧医”、“封建糟粕”、“不科学”、“伪科学”、“反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陈独秀、胡适、梁启超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化大师们,在接受了西式文明的观念后,几乎无一不骂中医。他们虽然认为中医能治病,也承认中医的疗效,但却还是认为中医不科学。他们其中一位的观点就极具代表性:西医能说清楚道理,治不好病也是科学;中医不能说清楚道理,治好了病也不是科学。

这种片面认识到现在仍然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中,这也成为了阻碍中医药按自身规律发展最主要的意识根源。中医药在解放前曾几度险些被废除,在解放后的50多年中虽然受到了政府的空前重视,在法律和宏观政策上也得到了坚实的保障,现在谁也不敢下令“封杀”中医药,但却单纯地用现代西方科学的方式来“关心”和“提升”中医药,用“西式的游戏规则”来管理中医药,让中医药在“与时俱进”的自我陶醉中,从“失身”开始,接着“放弃自我”,到了最后必然将“命也丢了”。按照现在这种 “表面辉煌、内涵衰微”的局势演化下去,要不了多少年,纯正中医药人才将消失,中医医疗市场份额将进一步趋于“零”,在世上最多只能留下一个中医药的“空壳”。

说得消极或夸张一点,中医药这门古老的人类健康事业正濒临“安乐死”的状态。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终于“与世界大同了”、“科学了”,但却没了自我的学术特色和临床优势,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庆幸的“革命”呢,还是一种“悲哀”、抑或一种“罪过”呢?事实上,中医药发展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杞人忧天……?

邓小平曾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对中医药来说“有疗效就是硬道理”,疗效才是中医药能否生存的最大理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中医药不仅具有疗效,而且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治疗还有很好的疗效。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最新公布的2005年全国卫生统计数据显示:西医从业人员492.94万人,中医从业人员46.57万人,占9.45%;西医机构8.17万个,中医机构0.38万个,占4.65%。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医机构发展迅猛,而中医药机构则处于“低迷”状态,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还是应当归咎于疗效问题。?

中医要取得好的疗效,首先就要有优秀的中医人才。中医药现代高等教育已经兴办50多年了,“振兴中医”的口号也呼了20多年了,可为什么现在还是乏人乏术?如果中医药事业真正兴旺,人才济济,临床整体疗效显著,还会有人不断提出取消中医吗?

优秀的中医、纯正的中医、值得人们景仰的中医现在到底还有多少?在我国中医医疗市场上是否还存在足够数量的优秀中医?中医药是后继有人还是已处于“末代”?百年来“套上西装”的中医药到底是一副什么样的“洋相”?造成中医药目前这种“中不中、西不西”境况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来修正这种偏离目标的“现代化飞行”?中医药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中医药在现代西方文明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求得生存发展?中医药在永无休止的争吵中还有活路吗?中医药的明天将何去何从?

百余年来只要愿意说话的人,都可以指点中医、评判中医,甚至随口大骂中医。正反两方面的“争吵”此起彼伏,似乎谁也说服不了谁。因而在此,我们试图将这种百年“学术舌战”,放在具有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中,展开一场理性的辩论,进行一次深刻的剖析和反思,期望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世界上至少存在着两大认知方式,不同的认知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除了西方科学知识体系外,还有与之对应的东方科学知识体系,中医药属于东方科学。只有真正确立了东方科学的学术地位,才可能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游戏规则”,中医药才能拥有适宜于生存发展所必需的文化土壤和软硬环境。我相信,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东方科学在21世纪的崛起,必将给中医药事业带来更加迷人的明天。?

本书的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其中涉及到大量的人和事,力求对事不对人,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中医药更好地发展。如有不妥请及时批评指正,我将在本书有机会再版时予以纠正。?

本书唱的赞歌少一些,因为在我就职的媒体上已经非常充分地唱过了,故不需要在这本书中重复。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那些值得颂唱的赞歌。?

本书不是一本纯学术著作,而是这么多年来出于对中医药等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的热爱和崇敬,所做的一些个人思考片段,所以比较凌乱、极端、偏激,甚至幼稚,不过,它至少是一种真实的、真情的有感而发,深深地期望中医药能够在21世纪真的“再次辉煌”。同时,书中也汇集了百年来各路高人有代表性的见解,完全可以弥补我思考上的不足。?

此时此刻,我惟一希望的就是,能有缘与您一起,共同品尝一次有关中医药发展的“思想盛宴”和“文化大餐”;共同展望中医药美好的未来……
本页访问量:7292 | 最后更新时间:2009-09-14 14: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