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传统医学,是国华民族的瑰宝。一本《黄帝内经》,让中华民族得以传承,草根树皮,维持了一个庞大民族的生命延续。一代又一代的名医,神医华佗,诊病圣手扁鹊,本草始祖李时珍,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一本又一本的圣经《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让传统医学不断发扬光大。
但历经了几千年的传统医学,到了21世纪的今天,却感到迷茫了,无所适从了。似乎越走路越窄了,能否生存下去,能否再度振兴与发展,却无人敢回答这个问题,中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看一看现实吧。有多少医院里还有正规的中医科?哪家综合性医院里的中医科不是形同虚设,也是仅有几个中医师,冷冷清清,很多学中医的大学本科生分配到医院里,不一阵子都转到西医上去了,我认识一个毕业两年的中医本科生,干了两年就转到手术室里去了,很是浪费。原因当然与经济收入有关,也可能受不了中医科的那份寂寞与冷清。
我认为,中医受冷落,主要原因有正面引导宣传不够、不被公众理解;整体上技术滞后、医术不精;中医经济效益不好无力支撑中医事业的发展;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坑骗患者等等方面。
由于导向不明,中医不被患者看重,是受冷落的原因之一。
有多少人生了病首先想起来去看中医呢?有多少人懂得“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道理呢?拿最觉的感冒为例,几乎每个人每年都要发生几次感冒,轻的一般到药店买一些感冒片感冒灵西药之类,也有中药冲剂,重点的到门诊打吊瓶,很少有人到中医大夫哪里开几副草药来治。要知道在治感冒上,中医远比西医高明,办法要多。西医对感冒多是消炎抗菌之退热类,多为治标之方。中医则对感冒分类治疗,感冒分风寒型、风热型、暑湿型等,讲究辩证而治,一般药到病除。轻的,如风寒感冒,用生姜几片,葱白三支,红糖少许煎汤,趁热喝下,蒙头睡上一觉,醒来就差不多了。既简单又有效。当然重的感冒,还有各种方子能够对付。省了钱,看好了病,却很少有人去这么做,是对中医不信任,还是不懂得呢?最近看了一则报道:据统计,90%以上医疗费用,花在了生病后的治疗上,且大多花在了西医方面。只有不到10%的医疗费用花在了预防和保健方面,即中医讲的“治未病”方面。因为大多数人不懂得“治未病”的道理,所以都是在生了病以后才去大把大把地舍得花钱看病。如果在病以前,及早用中医去调理,也许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病会被消灭在萌芽之中。
中医医术整体上没有得到提高,技术滞后,也是中医受冷落的原因之一。
中医的传承出现问题了吗?为什么几千年灿烂的中医,到今天却没有多大提高与发展呢?我看了一些大学本科的中医教材,其内容多以引用几千年的原著为主,现代研究成果很少。教学方式也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有人说,中医高手都在民间,不论对否,都是对现行中医教育的挑战,没有高超的医术,十个中医九个医术平平,是那种“治不好也治不坏”的水平,几副药下去不痛不痒,谁还会去相信中医?没有创新,包括没有学术的创新和没有教育的创新,难以培育出高水平的中医人才,不能让大众相信中医,中医能不受冷落吗?
更有甚者,中医药的假冒伪劣一点也不逊色于西医。普通百姓很难辨别中药的真假优劣,一些江湖医生趁机行骗,毁誉中医,让百姓受害,中医的神圣被亵渎了。有句广告词很好:“药材好,药才好”。没有好的药材,哪有好的药效?须知中医对草药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种植的区域,采摘的季节,炮制的方法都有讲究,不是任意拿来都会有效的,有很多方子,对症用药却不起作用,不单单是一方面的问题。
中医没有西医赚钱,中医没有西医效益高,也影响着西医的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追求利益至上的时代,缺乏利益的驱动机制,谁还愿意守着贫穷不放呢,很多从还是去干西医去了。中医更加恶性循环了。
一门国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国人的悲哀,谁来拯救奄奄一息的中医呢?民间的力量是很小的,只有依靠政府了,政府要保护和挖掘中医文化,要采取措施振兴中医事业。
一要立法保护,什么法都有了,就是没有中医药法。
二是国家要在资金上扶持。拿出些钱来用在中医的教育和文化挖掘上。
三是要注意挖掘民间中医。据报道:北京“神针王”王修身老先生,是清御医,掌握满医针灸独门绝技,就是这样一位古稀神医,却还要在网上招收徒弟,培养传人。
四是要打击中医的假冒伪劣,树立中医的形象。
五要加强全民健康教育,下面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对待健康与疾病,把功夫用在保健和预防上面。幸好,看到了报道,去年初“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国家正式启动了治未病工程,可喜可贺!
下面附上一篇从网上找来的文章,对我的上述论点会有帮助。
中医的五个世界之最
今日中医五个“傲人”的世界之最,诸君知否?君若不知,请听吾细言之。
一最最在最廉价。且看猪肉10元每斤,理发5元每次,建筑小工50元每天,小米2元每斤……而中医执业医师诊费1.4元,主治医师2元,副高3.5元,正高4元,省级名医15元每次,针灸5针7元,推拿16元每次(不及建筑小工),收费之低令人咂舌。
二最最在发展最缓慢。有统计表明,建国至今,西医人数增长了10倍,而中医呢,仍停留在建国初期的50万人左右,60年零增长,速度之慢可称世界之最。
三最最在比例之失调。13亿国人对50万中医,此比例堪称世界医患比例之最。
四最最在流失最多。国家每年投入巨资建设中医院校,招收了为数众多的莘莘学子,可经过5到7年的学习,最终从事本专业的寥寥无几,据统计尚不足三成,吾同学40余人,至今仍在一线临床的不足10人,纵观各专业流失之比例,仍以中医为最。
五最最在磨难最多。从清末梁启超,胡适,到建国初期的王明,再到近期的张功耀,来自外界的攻击从未间断。这些人或是无知,或是无耻,或是别有用心,但均属名人,对中医的猛烈攻击也形成了“人才链”,可谓独特的奇观。医本仁术,治病救人之法,却屡受此无妄之灾,通观世界范围内的各种医学体系,受业外人士如此猛烈攻击的,中医亦可称之最。
各位同道观此五最,作何感想?
收费低,故清贫,没有吸引力,才会造成流失多;后备人才不足,何谈快速发展?发展慢,必然导致比例失调;比例失调则国人愈加不识中医;攻击猛烈说明社会舆论导向有误,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此五最不除,何谈中医之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