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它植根于中国固有文化的土壤中,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国人的身心健康。但在近代,中医却遭受了来自西方文化排斥的劫难,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摆脱被淘汰的生存危机。十九世纪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携着以科学和民主为主流思想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侵入了中国这块古老而又常新的土地,使其在二十世纪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逐渐接受了这种来自西方的理性主义文化,其生存的形态随之走向了西化,中国固有文化的土壤也几乎被西方文化的掘土机给挖的一干二净。没有了适合于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文化氛围,中医也就从此被抛入一种风雨飘摇的生存环境之中。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自我意识逐渐被西化的中国人只能从西方文化的角度(科学、西医)来审视中医,这导致了以陆渊雷为首的中医学界在1950年全国第一次卫生会议上制定了发展中医的中医科学化政策。因此,中医科学化政策本是西方文化在近代作用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从其制定以来,中医在这种异质的文化土壤中生存了半个世纪有余,现在的中医现状又如何?
据有关统计,全国的中医队伍人数已经从解放前的80余万锐减到27万,纯粹用中医理论进行看病的在编中医只有3万人左右,而中国的总人口却从原来的四亿猛增到现在的十三亿。从数字上看,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它有力地印证了中医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走向衰败的事实。
现在农村已经很少见到闻名的老中医了,大城市中医院中的中医基本上西化了,他们多是开着核磁、CT、心电图等西医的检测仪器来给病人进行诊断,给病人开的药物也是中西药夹杂。总之,什么途径能够提高医院的经营利润这些中医院就采用什么途径。
中医医疗现状如此,中医教育的状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如今,全国每个省都开办了中医院校,但是这些学校的学生们努力学习的不再是文言古籍,钻研的不再是中医经典;他们每天早晨读的是英语,精修的是近四成的西医课程,因为他们考研要用这个,毕业转行更需要用这个。于是,在这种中医科学化的引导下,各大中医院校正在走向异化中医的路途,从根本上导致中医进一步衰落。
可是我们那些无明的中医学界的学者们还是在唯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熏陶下醉眼朦胧地做着五十多年前他们先辈们已经做过的白日梦:
“必须用科学来审查中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中医必须用科学把自己解释清楚,明明白白地为病人看病!”
“中医理论必须与西医理论结合,创造出更高的医学理论!”
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可从没有经过他们仔细地论证,只是这些学者们在唯科学主义的时代精神主导下无意识地作出的想当然。然而,就是这些想当然的意见却在左右着人们发展中医的战略方向,把中医的发展引向歧途。
正气极其虚弱的中医已经抵挡不住科学这种强大的“寒湿”之气的入侵,当自己已经处于“半身瘫痪”的状态下,还在继续“必须”接受“寒湿”之气的入侵。
正气不足,邪毒日深——这就是中医总的病情。医经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对于已经“病重”的中医,现在必须对其进行标本兼治:我们必须复兴中国固有文化,这是“培元固本”;我们必须改变唯科学主义对中医战略方向的主导,这是“驱邪治标”。只有这两种途径相结合,才能为中医的振兴提供新的生机。
基于以上认识与分析,我从中医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来提出了振兴中医的具体措施,开出了六个“辨证施治的处方”,期望以此恢复中医发展的健康之路。
效果如何,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
自从中国固有文化退出主流地位以后,民间中医就失去了自发的有利土壤,而中国现代的中医学校教育便成为了支撑中医存在与发展的核心支柱。尤其是1999年《执业医师法》的执行,中医学院教育几乎成了中医队伍的唯一来源。
无疑,中医院校对学生进行具体教育的内容是关系到这种中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如果千万年以来先辈的中医家在医疗实践中总结的中医理论不能很好地被继承,就不会有未来发展中医的优秀继承人;没有大量的优秀继承人,也就无法谈论中医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大中医院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教学内容,这是关系到中医兴衰存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现代中医工作者要想学好中医,并在临床上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医典籍,而古代的中医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要想学好这些典籍,必须要有扎实的古文功底,那么这种扎实的古文功底需要在何时培养?中小学的国语教育偏重于白话文,文言文的比例较少,因此在中学时期,医学生不可能打下坚实的古文基础。这样医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大学时代奠定未来研究中医古籍的语言基础,那么古文言教育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各大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但是,这种语言基础教育的现状又如何?
目前,在各大中医院校的本科生教育中,涉及到语言教育的有两门课程:一门是外语,主要是学习英语和日语,另一种则是医古文。外语课程设置的是两个学年,而医古文课程则是半个学年,并且外语被纳入了考研的必考科目。
这两种语言课程的存在导致了现代中医学校的古文言教育处于一种非常不利的状况,具体体现在:
一、由于考研和职称晋级必须靠英语,而医古文处在边缘化状态,因此医古文教育没有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就我自己亲身的经历来看,医古文老师讲课时敷衍了事,学生也就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把医古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课来学,提高自己的文言修养。
二、医古文只是半个学年的教育,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培养起学生的语感,大部分学生学过以后,过了一段时间很快就忘掉了。
三、由于外语的存在,学生把自己大部分精力用在外语上,有的甚至在一年级就为考研作准备,这就必然地让广大中医学生忽视古代汉语在日后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
以上三点难以让各大中医院校的广大中医学生在大学时期能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这就必然为广大中医学生日后研习中医经典设置了障碍,不能很好地把握经典的内容,那么中医学生学好中医的愿望也就必然会落空。
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语言最终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这也就决定了该民族如何去认识自己周围的事物。古代汉语反映地正是古人那种直觉类比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则是运用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基础。
因此,搞好各大中医院校的古文言教育既可以为中医专业的学生打好研究中医经典的基础,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培养广大学生的中医理论思维方式。
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大中医院校的中医基础教育,我就目前这种古代汉语的教育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用北京大学王力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代替目前的《医古文》教材,用《古文观止》也可,使中医院校的学生古代汉语课时延长至两个学年,而且要作为中医专业的必修课。
二、取消目前外语的必修课资格,让英语和日语作为爱好者的选修课;同时取消外语作为考研的必选科目,由古代汉语代替之,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医文献基本上是汉语文言,另有部分日语和韩语文献,那么作为中医专业的医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和将英语作为考研的必考科目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未来的研究主要是查阅汉语文献而不是英文。将古代汉语作为考研的必考科目,可以有力地促进医学生积极地学习古文言,这对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好古代汉语,是广大中医院校的学生打好学习中医理论基础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热带气候的环境适合于热带植物的生长,热带植物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更好地生存。植物如此,学科也是如此。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成型与发展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中医是在中国固有文化中土生土长出来的,以上古六经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固有文化就是中医的生存环境。既然中医是在这种文化环境下成长的,那么我们后人也只有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才能够真正地去认识中医和发展中医。
我们各大中医院校的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所处的是西方文化的氛围,他们学习的是英语和数理化,而语文里只含有一小部分固有文化教育。这些中学生的意识里几乎全部是西方文化知识,他们进入中医院校以后,就很难以中国固有文化的视野去认识中医,这给他们学习中医理论带来了困难。
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在毕业后的临床中运用中医理论思维去开方用药?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中医学生在毕业后很快就失去了专业兴趣和信心转行成了西医?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中医学生不能实现中医理论的创新?
恐怕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答案就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学生缺乏强有力的中国固有文化教育。现在在各大中医院校里中医学生的中国固有文化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一、绝大部分中医院校只是开了少量的中国固有文化知识课程,如《中医哲学》。有的虽然在教授传统文化的经典,如《老子》和《周易》,也还是试验阶段。
二、中医专业中大量的西医课程,不仅使得中国固有文化的教育被漠视,而且使得中医理论自身教育也受到严重排挤和牵制。
中医理论要想得到发展,其养分必然要来自自己成长的文化环境,这种成长的文化环境就是中国固有文化。中医理论只有在中国固有文化之中才能够被很好地理解,既而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取得自己存在的合法性和认识事物的正当性,也就是说中医理论在中国固有文化的环境中是自明的,是不需要他证的;此外,中医理论也只有在自身的理论框架内才能得到真正创新。这两点都要求广大中医学生要具有深厚的中国固有文化素养,这可是他们理解和把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也是帮助他们树立中医文化主体意识既而在中国固有文化框架内拓展中医理论的前提。因此,各大中医院校对广大中医学生进行良好的中国固有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这种固有文化教育现在在各大中医院校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得到有力地展开。我们看到中医学生在各大中医院校里学习的不是中国固有文化,而是大量的西医知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造成了以下几种不良的结果:
一、中医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中国固有文化理论思维训练,其西方的理性逻辑思维却进一步通过大量的西医课程得到加强。
二、由于缺乏中国固有文化理论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中医理论,这使得他们在毕业后的临床施证中力不从心,不会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和治疗。
三、由于缺乏中国固有文化素养,他们也就没有树立起文化主体意识,既而对中医缺乏信任和忠诚,很快就会放弃中医理论,而改学西医,就更不用谈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中医理论创新了。
一句话,中医理论只有在中国固有文化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得到认识,中医理论只有在自身的文化框架内才能得到进一步创新,这就要求中医学生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
一、当前的中医院校教育必须大幅度缩短西医理论学习课时,减少西医课程,仅将西医知识作为一种常识性的介绍,象西医院校对待中医那样,仅用一两本概论性质的西医教材作为中医学生对西医了解的资料;
二、增加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教育,《周易》、《老子》、《论语》、《淮南子》等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应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直接进入课堂。
由中国固有文化的经典代替西医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训练中医学生的中医理论思维,而且让他们能够以中医文化主体的身份在中国固有文化视野内更好认识中医、继承中医,更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为中医的创新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