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医药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学生难以真正掌握临床上用的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三四年,老师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知识,但因自身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学到的只是死知识。在医院见习、实习一两年,却发现之前学习的理论知识派不上用场。因为学生到临床后发现,很多中医院的中医大夫很少按照在课本上学到的中医方法诊疗疾病,更有一些中医大夫基本都按照西医方法诊治疾病。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更可怕的是,长此以往,使得一届又一届青年学子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迷茫,进而不信任。因此,《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
“不谋大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中医药教育应当着眼广大民众的生命健康这一大局,着力推动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以培养不同层面的、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新教育模式 调整课程设置
从1956年首批中医药高等院校诞生至今,由于其显著的规模性特征,院校模式一直是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要方式。院校教育主要是围绕教学课程展开的,因此,课程设置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关键。目前的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中医药课程、西医药课程、公共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一味追求大而全,结果反而适得其反,培养不出教育目标预期的中医药人才。当前院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调整,必须旗帜鲜明地突出中医药特色。
《意见》中明确指出,“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如何具体落实,仍然需要各方面的创新性工作。但有一点应当明确,就是必须强化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意识,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中医药人才,这应当引起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
中医药人才有许多种,如中医药临床型、教学型、科研型、全能型,中西医结合临床型、教学型、科研型、全能型,等等。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应围绕各自的目标展开,要旗帜鲜明的突出各自重点,允许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性探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3年开始启动的学术经验继承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药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北京中医药大学准备在中医名家子弟自主招生的基础上,开展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家传教育三者相结合的中医专业改革试验班,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应该看到,在社会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中医药教育模式的日益多元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必然。
加大临床教学力度
记得一些中医前辈说过,“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作为中医学生,及早进入临床才能切身体会中医的生命力所在。在中医临床的耳濡目染和亲身实践中,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与喜爱才会逐步得到培养。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一入学即应进入临床(中药系学生可进中药厂、中药店、中药房、中药材种植园等),在前几年的理论学习阶段,至少每周要有一到两次的临床实践,跟随临床医生或药师学习诊治疾病及中医药相关技能。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一是要有足够的临床教学基地。这一点应该创新思路、努力争取。因为临床教学基地除了公立医院外,还可以是民营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药厂、药店、中草药种植基地等等,只要符合一定条件,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医药临床技能,就可以作为临床教学基地。二是要有合格的临床带教医生。临床带教医生应该努力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技能诊治疾病,在带教中以身作则,努力使学生通过临床实践,增强对中医药疗效与优势的认识,树立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投身中医药事业的决心。这一点短期内比较难解决,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关措施,朝此方向去努力。
全面普及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衍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原创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文化者,文治教化也。只有全面普及推广中医药文化,培养广大民众的健康养生意识,才能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开展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但仅此还远远不够,需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充分运用书籍、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介,主动借助讲座、义诊、论坛、沙龙、展览、旅游等诸多宣传途径,准确有效、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医药文化。
《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6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专家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宣布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章程,制定了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计划。近期,又印发了《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这一系列举措都为普及中医药文化开了好头。此外,还可以借助我国在海外开设的孔子学院,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的规范化推广普及。
在当前中医药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全国广大中医药工作者都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冷静思考,高度重视中医药教育改革创新,狠抓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事业的长远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