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力挺中医


中医学和自然哲学

于慎中

一、什么是自然哲学

对自然哲学的理解关于自然哲学的概念在哲学史中比较混乱,许多哲学辞典对它的定义也不统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人们在论述中医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时,一般总是按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所指的“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来理解中医哲学思想的。为了节省篇幅,在此不能过多的引述恩格斯的有关原文,但可概括他的论点如下:自然哲学,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她凭借天才的直觉,主要依靠直接的直观的方法,以抽象的哲学原则为基础,从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和相互联系的观点,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辨研究。这是一个原始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但是,他们还没有进行对自然界的解剖和分析,缺少严格的科学的实验为基础的研究,因此有时就不得不用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尚未知道的现实联系,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用纯粹的想象来填补现实的空白,它在这样做的时候,提出了一些天才的思想,预测到一些后来的发现,但是也说出了十分荒唐的见解,这在当时是不可能不这样的。恩格斯对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科学分析和恰当的评价,是本文讨论的根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探讨中医学和自然哲学关系的时候,有人硬要把后者限定为十七、十八世纪发展起来的,企图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并取代自然科学的自然哲学。甚至于和那些把医学与哲学都被解释为“上帝的奴婢”的自然哲学纠缠到一起[1],这是一种偷换前提的方法,无益于讨论的深入开展,甚至会使人感到这是为了否认中医学与自然哲学的关系制造借口。

二、自然哲学的弱点在中医学中的反映

当前中医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中医理论体系显现出近似封闭的结构”,提出“突破原有的理论体系是发展中医学的关键”[2],而构成这种理论体系的核心正是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全部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无处不在。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问题,都可以用阴阳五行学说予以解释,它几乎成为能够说明一切的万能理论,而事实上它并不具有这种功能。

虽然我们可以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解释和认识阴阳学说,但它和唯物辩证法有着本质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内经》已经描述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转化…… ,而否认他的自然哲学属性。阴阳学说形成的时代还没有以严格实验为依据的系统的自然科学,它不是建立在高度科学抽象的基础上的,而只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直观的结果。阴阳既是个别,又是一般,歪曲了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模糊了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的质的区别,从而把事物性质的差异简单化了。以发热为例,按照阴阳学说分类,发热只有阴虚(虚热)和阳盛(实热)两种。后世发展起来的气虚发热,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就无法自圆其说。气属阳,气虚应属阳虚范围,阳虚应寒,不应发热。阴阳学说在这里就无能为力了。因而在解释气虚发热时就产生了理论上的混乱。李东垣的甘温除热说虽然在实践中很有指导意义,但由于不能突破阴阳学说的框框,各家对于这个学说的解释,只能永远处在争鸣之中。又如关于阴阳转化的问题,中医只能笼统的认识到“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而无法说明这种转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和如何进行的。中医理论常常看起来可以解释一切,但又往往经不起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阴阳学说的这个弱点造成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在当时还只能凭天才的直觉,对于许多复杂现象的解释,不可能象现代科学那样具有确定得多和明白得多的形式。但是到今天,如果还不承认阴阳学说的朴素和自发性质,认为可以用他解释一切,那就必然会束缚人们的思想,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去研究和认识复杂的生命现象,使中医理论无法求得突破性发展,只能在原有的框架内徘徊。

现在有人为了证明五行学说的无比正确,用现代系统论来比附五行学说,认为现代系统论是在五行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行学说充满着当代最先进的系统论内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一种有害的自我安慰心理。现代系统论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对于客观事物深入分析基础上的高级的综合。而五行学说则是建立在直观、经验和思辨基础上的假说,它对组成系统的诸要素并无精确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不确定的,它的有序是主观臆造的。因此,虽然从方法论的角度人们可以用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解释五行学说,但是也只能到此为止。五行学说的固有弱点,绝不会因为有了系统论的装饰就可以减少分毫,二者到底是相隔两千年的历史产物,而历史是不能超越的。

五运六气理论现正在被有些同志推崇为最早的医学气象学,认为是被过早的轻率否定了的中医精华。对于这个理论的全面评价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但从方法论的角度考察,他是自然哲学的弱点反映在中医学理论中的典型代表。历史上批判这个学说的医家很多,真正将这个学说应用于临床的医家绝无仅有。曾经有一位医家根据运气学说制定了六十个处方,分别适用于循环的六十年中,结果就连他本人也没有采用。这是一种被实践淘汰了的医学理论。五运六气学说确实反映了古代医学家看到了当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企图寻找其中的规律性。可惜由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很低,特别是思想方法上的缺陷,导致他们想用某些并无实际意义的数字和符号去人为的制造规律,用纯粹的想象去填补现实的空白,把本应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医学科学,变成为基本上是主观臆造的理论。今天如果谁还想在五运六气的框架中去寻求气象医学的规律,必然是徒劳的。

三、对于几种观点的商榷

在关于中医学与自然哲学关系的论争中,以下几种观点需要商榷。

1.科学哲学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根本否认中医哲学思想的自然哲学性质,认为它不是具有朴素和自发性质的古代辩证法,而是已经数千年实践证明了的科学哲学[3]。这里所说的科学哲学,显然不是指与自然辩证法根本对立的研究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的西方科学哲学,而是指科学的哲学。这是一种企图拔高中医哲学思想的主张。这是一种错误的主张。首先,它不符合事实,中外哲学史表明,同古希腊哲学差不多是同时代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不可能是已经摆脱了朴素和自发性质的“科学的哲学”,而只能是属于自然哲学的范畴。朴素和自发的形容词并不具有贬义,而是客观公正的评价。其次,这种主张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看不到或者不承认阴阳五行学说的缺陷对中医理论发展的阻碍作用,这是当前中医界有人提出的所谓“按照固有规律,自主发展的主体战略”的理论根据,而事实上中医学在这个固有规律的轨道上已经走了两千多年,它的发展速度究竟怎样呢?现在有人由于害怕“自然哲学”的脏水沾污了中医的科学性,企图用“科学哲学”代替“朴素和自发的古代辩证法”,其实事物的性质不会因为对它的形容词的更换而发生改变的。这样做的结果,将不会促进而只会延缓中医学的发展。

2.自然哲学解体论。提出这种主张的人不否认自然哲学对中医理论的影响,但为了捍卫中医哲学思想的纯洁性,他们创造了“古典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的概念,认为“在古典中医学中自然哲学的东西并不鲜见”,而在现代中医学中,自然哲学的痕迹在不断淡薄,并逐渐被清除[4]。如果以为两千多年前的医学领域还存在着自然哲学体系的话,那么,这个体系在很早以前就定上了不断解体的道路[5]。这种理论也是很难令人信服的。首先,所谓“古典中医学”和“现代中医学”的提法就值得研究,众所周知,我国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出现过不同的学派,但是,贯穿在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由它指导下形成的中医生理、病理等基本理论体系,是从《内经》起直到现代一脉相承的,没有发生过什么改变。这两种中医学的时间界限在哪里?有什么明显的差异?恐怕连提出这种理论的同志本人也回答不清。其次,作为中医哲学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从来没有解体,也没有被其它什么哲学所取代,至今还被公认为中医理论的思想基础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很难理解这个“解体论”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

3. 等同论。就是简单地把中医学定义为自然哲学,这种看法也是不恰当的。中医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简单的解剖生理知识,二是长期的医疗实践的经验,三是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气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以医疗实践为基础,从中国医学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学始终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人类认识过程,历经数千年的循环往复,逐步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之内,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理病理的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具体指导临床实践。作为一门医学科学,它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自然哲学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绝不能简单地等同。虽然提出中医学还是自然哲学主张的同志,对中医学有崇高的评价,认为“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医学的前途在于中医现代化”,[6]他提出这种主张并无意贬低中医学。但这种看法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同时也会模糊人们的认识,使人们对于中医理论已经达到的科学水平产生怀疑,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参考资料
〔1〕凌锡森:浅谈中医的科学性。《医学与哲学》1988,4:24
〔2〕何裕民等:《中医学导论》,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版
〔3〕傅景华:关于中医学的理论易辙与信念危机,《中国医药学报》 1988;1:4
〔4〕同〔1〕
〔5〕转引自〔1〕
〔6〕钱学森:给吕炳奎同志的信,转引自《山西中医学会通讯》第一期
本页访问量:7465 | 最后更新时间:2009-09-24 14: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