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研究中医的方法很多,如哲学方法、“三论”方法、计算机方法、数学方法、时空方法、文献整理方法、实验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临床方法等。但我们予以归纳,可分以下几类:①文献整理研究;②数理及计算机研究;③临床疗效研究;④实验室研究。下面就以上四种方法予以评估。
一、文献研究。这类研究目前在中医研究中仍占有一定的位置。它可以囊括古典医籍的发掘整理、考证、校勘注释及对古籍的综合分析论理等方法。这样的工作目前看来仍然是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中医的古代文献因其年代久远,卷帙浩繁,历代保管不当,有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多近湮没,濒于毁灭,这是很可惜的。在世界医学史上,我们有许多居于领先地位的光辉成绩,都应继承下来。此外,由于中医古代文献的文字古奥,艰涩难懂,一些可贵的理论内核尚未被充分归纳和提炼出来也是有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古代医籍中探微得要,发前人之未发,从而引出新的理论,使中医学的光辉更加发扬光大,也是有可能的。在现阶段,这些工作仍须继续和加强,但从长远的角度看,这项工作不是永久性的。因为古籍再多毕竟有限。现代中医学文著不同于古代,它不用再象古籍那样去整理。世界是可知的,人类能够认识世界这一哲学命题也包括中医在内。认为中医古籍的内容无穷无尽,永远学不完或不可知的观点,我们是不赞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理研究基本内容弄清之后,大体上可告一段落,至于各别技节问题则另作别论。
二、数理及计算机研究。数理方法应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研究中医古籍中的数理内容;(二)是用现代数理方法去研究整理中医。前者,中医典籍中虽有为数不少的数字观念,但这些与真正的医学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因为古代医籍常包括了古代自然哲学、天文地理等多学科在内,用多种理论来类推人体和疾病现象,而且有的古籍干脆收载了一部分与医学无关的其它古代科学内容而成为一本杂录性的书籍。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凡古典医籍的内容都必和医学有关,都能揭示人体和疾病的秘密。古代医家中杂家很多,有的兼文、兼史、兼星象阴阳数术和思想哲学者甚多。他们往往将古代所有的人对自然界时认识都兼收并蓄的收入他们的论著。但我们不能认为这就是合情合理的中医理论的特色。相反,我们恰恰应当把这些与医学无关的内容予以分离进而剔除,使中医理论纯医学化,这才是我们今天中医工作者的责任。否则,津津乐道的大谈中医古籍中的数字问题,恐怕不是在研究中医,而是在搞数子或文字游戏。如:有人认为《周易》中的二进制大有奥妙,甚至是计算机的雏形和原理,这恐怕不够合适。郭沫若认为:《周易》(指八卦)的产生,它的父亲是偶然的凑巧,它的母亲是有意的附会,它的祖父不消说是蒙昧的无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话不无道理。其次,中医中的五字非常之多,论人体必称有五,显然这都是从五行学说推衍而来的,并不符合人体的真实规律。所以对这样问题的研究目的。如是想从中医中排除杂质则可,如把它当作中医本身的内容去研究,恐怕将对中医学无所裨益。
关于后者,用现代数理方法规范整理中医内容,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医学内容绝大多数都是模糊的定性概念,这样,对临床和研究工作都是不利的,甚至有些实验研究是无法进行的。用数字予以定量化,用理予以客观化和逻辑化,这将是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必要起步。如中医在临床中常用盛与衰、强与弱、实与虚等概念,但其确没有具体标准,如能用数字予以定量表示,则使学者更容易掌握和便于工作,也能使大家的标准统一和规范。中医理论特点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或然性,不能用逻辑的方法由前提推出结论,或由前因推出后果。作为自然科学理论这是一种不足,用数理和逻辑的方法赋予中医理论的定量、推理和逻辑的内容,将是很有益处的。这项工程虽然很艰难,但它对中医现代化是必须的。
计算机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应实事求是,力求真实效果,切忌追逐时髦。如何应用,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用于管理,是大有作为的;如用计算机模拟老中医诊疗经验是值得认真评估的一个问题。其一,中医的辨证或诊断还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不是1+2=3的问题,对证或病的判定带有很大的悟性特点,即所说的灵感思维或悟性思维,这与逻辑思维不相同,悟性思维是以经验为前提的,它是计算机所不能代替的。其二,输入计算机的条件的确认也具有差异性,如同样的症状、舌、色、脉象等,计算机操作者与老中医的确认不见得相同,这就产生输入条件的变异,终端显示结果肯定变异。这就使计算机诊疗混入了人的因素,因其两者的思维方法不同,导致诊疗结果的不同。事实上,计算机诊疗和老中医诊疗结果大相径庭之事是常有的。所以这种方法应重新予以研究设计和加以改进。对老中医的诊疗经验用计算机继承好,还是用人继承好,应认真考虑。
三、临床疗效研究。这是中医研究中的至为重要的一环。中医的精华和生命就在临床疗效,舍此而不可谈中医的伟大宝库。有疗效才有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也才有存在的必要。中医对某些病证有很好的疗效这是肯定的。但这种疗效是笼统的抽象讲法的疗效,缺乏具体指标。因此,我们今后的工作应是拿出具体的疗效指标。用中医的方法和药物对每个病和证在排除其它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治疗,以获得对每个病证疗效的把握程度。如果有了这样的结论,并可以重复证实的话,我们便得到了中医对某些病证的确实而有把握的疗效。问题是我们现在有些已报告的临床疗效是在没有排除其它干扰因素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的疗效当然也没有可重复性,说明原科研设计的不合理或报导失真。经过上面的工作以后,中医在临床中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便有个清晰的轮廓。否则,当我们治疗某些疾病时虽手下有方,但却心中无数,确切的把握多大,往往不能说出。中医临床疗效研究不应只限于国家的重点课题,应全面铺开,这也是中医临床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一个步骤。
中医的临床疗效研究应以现代医学诊断为标准,因其同一个疾病有大致相同的性质和预后,有可比性。然而中医的诊断或辨证则包函广泛,同一证可以是性质截然不同、预后迥异的许多不同疾病,没有可比性。因此,对其治疗结果无法评估。如:中医的痹证,可属多种肌肉、关节乃至神经系统的疾病,甚至也可为恶性肿瘤;咳嗽是多种心肺疾病的表现;表证可为普通感冒,也可为某种传染病的初期。它们都有极不相同的性质和预后,不能放在一起研究。这样作并不影响中医辨证施治的完整理论体系,只起到吸收现代科学为我所用的作用。对发展中医和中医现代化是有益的。
四、有关机制的研究。其中包括中医证的实质和临床疗效的客观机制。在有了肯定的把握的疗效之后,下一步使是客观机制的探讨。过去,中医治好很多疾病,但到底怎样好的并不清楚。由于既往的中医病机不能切中实际,使中医的治疗处于模糊观念之中,不能使治疗方法和用药等方面进一步精细和精确化。而且也致使中医的实践不能上升为准确的理论。机制的研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黑箱转为白箱,反过来又可进一步修正和精确治疗环节。使治疗更趋于准确性和有目的性,同时也可减少盲目治疗的浪费。如:经研究证实,补中益气汤的补虚机制主要是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那么,我们就可从这方面筛选药物,使处方更加精化,增强其疗效。此外,肾阴肾阳、阴虚阳虚的物质基础的研究皆属此类。机制的研究既可在临床也可在实验室开展。无论对疗效的提高或理论的验证都有极重要的意义。所以,机制的研究是中医研究中的重要一环。
五、今后的趋势。根据动向,个后中医的研究及发展将有以下几种趋势:①由综合走向分化,无论在理论方面或临床方面皆是如此。中医的产生在科学史的分期上应属古代科学时期,所以它必然带有明显的古代科学特点,综合性强是其特点之一。但今后必将走向分化,包括理论上的分化和学科的分化。这是所有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文献整理要从中医中分化出去,成为医学史的一个分支。古典医籍已不能因书设学科了,因其内容而分属各科之中。中医基础也得分化为中医导论、中医脏象学、中医生理学、中医病因病机学等。在临床方面,新一代中医人才已经专门化或专科化。形成的分化必然带来理论内容及科研的分化。虽说当代医学的发展有综合的趋势,但它是在分化基础上的综合,没有分化的综合是模糊的盲目的综合。②由以文治医走向以理治医。古代的中医治学方法是以文治医,从古人的著作或文字中去揣摩医理,崇尚文字的考证、校勘和注释。这种方法现在仍有遗传,重文轻理,如:中医晋级不考医学本身却考古文,这是本末倒置,实在易导人入歧途。以文治医的方法不是自然科学的治学规律,现在已有了一些改变,许多中医学者都注重在临床实践中和科学实验中去总结和提炼理论。这是个良好的趋势和正确的道路。目前,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成果逐渐增多,并且受到重视。基础学科也都开始建立实验室,注重实验研究的重要性。③由主观臆测向客观实证转化。主观臆测是过去产生中医理论(尤其是病因病机)的主要方法之一,尽管它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毕竟没有经过实践和实证的检验,没能揭示其客观的物质基础内容。现在已普遍重视客观实证的研究,如阴虚阳虚的实质、血瘀的实质、虚证的实质等,都有很好的研究,逐渐揭示了某些病证的客观物质基础,达到证实的目的。若沿上述途径发展下去,中医理论的根蒂必将要落到许多现代科学上,即必以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为科学基础。这些现代科学也是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那么,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将会或必然走向合一。然而,是否有些医学现象或中医现象只能用中医的模糊理论可以解释而用上述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呢?是许要产生新的科学去解释这种现象呢?这正是今后中医研究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