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力挺中医


辨证求因是振兴中医的捷径

史方奇

为了振兴中医,《医学与哲学》发表笔者《更新方药是振兴中医的关键》后,深受国内医药界人士的支持,纷纷来信要求参加这一工作,对此特致以诚挚的感谢。

现将临床常见较难的“证”,而又易求得病“因”的资料整理报导,以抛砖引玉。

头痛辩证求因(附病例88例)

头痛证因。《必读》说:“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故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变,皆有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淤塞其经络与气相薄,郁而成热,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薄成热,然邪气客于脉外,则血弦脉寒,卷缩紧急外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此虚痛也。”阐明头痛之“证”当辨虚实寒热,而病变之于“因”的重点,均在头脑的脉满与卷缩。

论证求因。现代实验证明,无论来自外感、中毒及眼耳鼻齿等病变的外因,或由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等内因所引起的头痛,均系颅内痛觉组织接受病变的水肿,毒素、渗出物的刺激引起的血管舒张及颈内动脉的收缩或颈肌痉挛所致,这与中医所谓“脉热则满”与“脉寒卷缩”而头痛的理论是异名同“因”的。

为了探索头痛病因,笔者随机抽样统计了我院1987年4月-5月和1988年4月-5月间门诊因头痛,头晕作过脑血流图的患者64人,其中脑血流图改变的是:脑血管弹性紧张度增高的有9人,双侧脑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减少者34人;脑动脉硬化2人,共45人,占70.3%。大致正常者19人,占29.7%。可见头痛之“因”脑血管的病变是多数。

为了重复探索头痛之“因”在血在脉,1988年6-7月在门诊观察头痛久治不愈患者 24人,其中男性11人为Ⅱ期高血压病,眼底检查均为Ⅱ级动脉硬化(1例CT检查伴有脑水肿);女性13人,11例头痛持续发作两月以上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者,经脑血流图检查,出现两侧波幅不对称者2例,脑血管弹性减弱者4例,紧张度增高者4例,扩张者1例,余2例头痛反复发作多年,今年7月上旬突然头痛剧烈,尔后1例出现左手肢体麻木无力,1例左侧偏瘫,脑血流图检查,均为颈动脉充盈系统偏低,CT检查1例为右枕叶脑梗塞,1例为右枕叶脑溢血。这不难说明头痛之“因”在血脉。

头痛治则:《景岳》说:“暂病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治宜疏散,最忌清降;有里邪者,此三阳之义火炽于内,治宜清降,最忌升散,……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而发,所以暂病者当重邪气,久病者当重元气,此固其大纲也。”这一治则确切有效。上举24例均用清降法治疗得效。举例示证。

例一,白X,女,28岁,工人。

1988年4月,突然剧烈头痛,初诊为感冒,治疗无效,并逐渐加重。月余后经神经科会诊检查脑血流图提示:右侧血管呈重度扩张状态,诊为脑血管性头痛。给予颅痛定,安定片,谷维素,布络芬等药治疗无效。5月中旬来我处诊治。患者自述持续性剧烈头痛,服止痛药无效,患者表情痛苦,时用手抱头叫痛,舌质红,苔黄,脉沉弦,此乃阴亏虚火上乘之重候。治宜清降。验方:生石决、夜交藤各30克,白芍24克,天麻9克,菊花、粉丹、枣仁各12克,地骨皮20克,水煎服。一剂后头痛减其半,五剂服完,头痛消失,已如常人上班。

例二,周XX,女,60岁,干部。

患者有高血压史十余年,1988年7月突然头痛头昏眼花,伴左肢体麻木,出冷汗,随即倒下,当即送往医院急诊。人院检查:一般尚可,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对答切题,T37.3℃,P84次/分,R20次/分,BP150/90mmHg,左侧肢体活动尚可,但觉无力,肌力Ⅲ级±,浅表感觉较右侧差,右侧肢体正常,双下肢巴彬氏征(+),余(-)。初步诊断:脑血栓形成。后经脑血流回检查:提示颈动脉系统血流充盈偏低。CT检查:双侧苍白球有斑片状钙化,大小约2.0× 1.4cm, CT值192HCL,右侧枕叶有一条片状的低密度区,大小7.3x4.2cm,密度均匀,交界尚清,CT值10-15HCL。意见:1)右枕叶脑梗塞,2)双侧苍白球斑块钙化。住院经扩张,降压,对症治疗,一月病情稳定,惟血压仍波动在160/100mmHg之间,左肢体麻木无力未减,出院。于8月中旬来我处诊治,症状体征如上,舌质淡,苔薄黄,脉弦沉,血压170/100mmHg。此为气虚肝旺,风中经络之候。治宜益气平肝法。验方:二参汤加味:党参、丹参、生牡蛎各30克,赤芍白芍、勾藤、刺蒺藜、黄芪各15克,天麻、川芎各9克,地骨皮20克。7剂,水煎服。

二诊,头痛头昏、左肢麻木均减精神食欲增加,血压140/86mmHg,舌质淡,苔薄黄,脉弦。守前方法去刺蒺藜加红藤30克,三七粉8克(兑服)。7剂,水煎服。

三诊,头痛头昏消失,左肢体麻木明显好转,血压140/80mmHg,舌脉同上,守前方以资巩固疗效。

例三,丁XX,男, 50岁,干部。

患者头痛头重,步态不稳,前倾,有高血压病史20年,经常持续在170-190/110-130mmHg之间,伴有心跳心累,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经常仆跌,大小便失禁。住院五次,诊断为高血病Ⅱ-Ⅲ期,脑动脉硬化,脑萎缩,冠心病等,均出病危通知,并谓预后不良可能猝死。经反复治疗无效,于1974年来我处诊治。

主诉头痛头重,行走跌仆,二便失禁,余如上述,诊视病者形体魁梧肥胖,语言蹇涩,行走呈小碎步样、前倾,血压170/100mmHg,舌质淡胖嫩,脉弦虚洪,此为脾肾阳虚,湿阻清道之重候。正如《肯堂》说“头象于天,其气极清,地气重浊,……外煮内蒸,必壅蔽清道致气血不利,沉滞于经遂脉络,故重。”这一论断后被CT诊断为“交通性脑积水”所证实。当以补脾健化,升清降浊论治,验方:党参、生龙骨扁豆各30克,白术茯苓、车前仁各15克,砂仁升麻黄连干姜各9克,泽泻20克。10剂后,二便已能自控,上方去茯苓,加莲米30克。再服15剂后,二便正常,头重减轻,步态较稳。再守前方,去姜、连,加天麻、勾藤各15克,20剂后头痛消失,头重减轻,下肢有力,行走较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以益肾降浊。验方:生龙骨、生牡蛎、灵碳石(先熬)各30克,巴戟、天麻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各15克,泽泻地骨皮各20克,升麻10克。20剂后,头重减轻,下肢有力,走路平稳,血压140/86mmHg之间,二便正常,惟心悸仍作。以前二方交替隔1-2日服一剂,至1983年共10年平安无恙,遂停药。1984年4月,头重又复发且逐渐加重,步态不稳,行走困难,前倾,血压正常,继用上方治疗,后经 CT检查,意见“两侧大脑半球,脑质有萎缩”,1985年,脑池扫描意见:“交通性脑积水”。信守前法治疗获效。

这些辨证求因事例,不仅论证中医辨证与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更可发展为辨证进入辨病查病因治疗的境界。再与更新的方药结合用药。使中医现代化即可迎刃而解。
本页访问量:7463 | 最后更新时间:2009-09-24 14: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