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杏林趣话


以史为鉴治未病

刘世峰

古代中医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除了名中医精湛的医术外,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演绎都功不可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三名”(即名医、名院、名科)战略,努力发掘中医文化内涵,加强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草纲目》原序云,纪称:“望龙光知古剑,砚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 意思是说,古书上记载:望见龙泉宝剑的光气,便知道埋藏宝剑的地方,看到珠宝的神光异气,就晓得明珠的所在。所以,像萍实和商羊鸟这样的奇物,不是圣人就不能认识了解。在中医历史的星空中,也有几位像孔子一样的“圣人”,他们凭借聪明智慧,运用中医独特的诊法,预知疾病未来,令人拍案叫绝。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扁鹊望齐侯之色案。由于齐侯自以为是,讳疾忌医,贻误疾病最佳治疗时机,致使病邪由肌肤深入血脉、肠胃、骨髓,终至不治(《史记·扁鹊传》)。又如主值祭的刘季琰由于情志不顺心而发病,华佗替他一治就好了,并说“九年以后刘季琰的病会复发,复发会有诱因,仍然根源于情志不顺,如果病发后一定会死。”最终就像华佗预言的那样。张仲景遇见侍中王仲宣,当时王仲宣二十多岁,仲景对他说:“您有病,四十岁就会眉毛脱落,眉落半年就会死。假如服五石汤可以避免。”王仲宣嫌他的话逆耳,不服汤药。过了三天,仲景见王仲宣,问他说:“服汤药没有?”仲宣回答说:“已经服用了”。仲景说:“面色证候根本就不像服过汤药的样子,您为什么这样轻视自己的生命呢?”仲宣仍然不相信。过了20年,仲宣的眉毛果然脱落,又过了187天就死了,最终像仲景说的那样(皇甫谧《甲乙经》序)。

从以上中国古代名医诊病案例可以看出,中医利用独特的诊病技术,能够见微知著,预示病情转归。遗憾的是,在很多情况下病人并不领情,病人更相信眼见为实和自己的感觉,并且喜欢听好话、恭维话、吉利话,因为“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古今相通。虽然医生医术精湛,独具慧眼,但常常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因此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古代就不说了,尤其是在崇拜现代科学的今天,人们更相信各种检查技术。诚如北京大学副教授孔庆东在“第三只眼看医学”中所说:“在科学这个词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我们人类照样生存了几十万年,照样能获得真理。而那个时候获得的真理,我们今天仍没有超越。”孔教授的观点不正是对中医学最好的诠释吗?

在重新倡导“治未病”的今天,我们从古代名医成功诊病的案例,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发:扁鹊、华佗、仲景虽然诊病准确,并能预知病情转归,但是他们的正确意见常常并不被病人接受和采纳,也可以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说是失败的。现代中医“治未病”应该是可以大有作为,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中医独特的诊疗手段,治疗亚健康病人(病人有临床症状,仪器检测无阳性体征),即通过望诊获得的信息,司外揣内,对无临床症状(自觉症状)的疾病作出意向诊断,并用中医中药提前介入干预,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虽然我们没有古代医家那样精湛的医术,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我们比他们幸运多了。我们现代中医能够充分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拿出让人信服的依据。即使是对身患绝症的病人,也能通过扶正祛邪,整体调治,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本页访问量:7277 | 最后更新时间:2009-09-26 1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