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力挺中医


《中医的批判》读后感

金上进

今天,我读了温州博客《中医的批判》一文,心情很不平静。现在,有许多人提出“批判中医中药”、“告别中医中药”、“中医是伪科学”等一系列极端主张。文中例举了许多个别的、特殊的、欠代表性、欠典型的事实,说明中医治不好病的理由,他们认为,中医玄之又玄,模棱两可。诚然,确有一些不学无术的中医师,经常在好几个不同的病症中出现了同一张简单的方子,从而异病同治。比如治腰痛和脚痛,大部分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或者补肾活血的方子,加几味特效的药,等等。这仅仅是个别现象,不能以个别否定整体,因而个别不能代替整体。这正像一些孩子做错了数学题,就不能否定数学公式和定理都是错的有何其相似的道理!假如你欲想批判“中医”,就必须了解中医思想,了解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5000言,是对自然和生活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提出了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道”和“德”,阐明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思想。《易经》抽象概括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六十四卦”。 为此,《老子》和《易经》都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因此,儒道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代表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灵魂。其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人同天地,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相合、相从、相召、相动、相感、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与天地异级同构,对应一致的,故一切人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就可与天一致。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已成为两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也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两者缺一不可。

《黄帝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与天地如一”。但是,天人合一的最重要体现,则是天人合于“气”。

天地气交的实质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也就是说,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死,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所以,王阳明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那么,气交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地之寒热,与天之阴阳的节气相差三节。按理说,一年中冬至日为阴之极,应该气候最冷,夏至日为阳之极,应该气候最热,故天之太阳为夏至,天之太阴为冬至。但事实上大地有一个白天吸热,夜间散热的过程,所以冬至之后经小寒、大寒、立春三节气达到积寒的高峰,即地之最寒冷在冬至后三节气。但立春一到,气候便开始温暖,此三节之差,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指出:“然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日,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生化之功及其自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即天之温起于子,而地之温却始于寅,天地之气相差三节。

古人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相应改变。

由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是《黄帝内经》中关于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的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人亦应之。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天人合一论认为,人和万物与宇宙天地同构。也就是说,天地是最大的物,天地之中的人和物都与之同构,天地有阴阳五行,人也有阴阳五行。社会各种政治、宗教、生产、生活、军事等活动,也必须与当时的阴阳五行之气,以及万物生、长、成、收、藏的特点相一致,顺天因时。同则相益,异则相损,顺者则昌,逆者则亡。

异级同构论也认为,不同层次的事物可以有相同的结构形式,或者说,部分具有整体的结构形式。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宇宙天地的生成次序,也是宇宙生成过程中各个阶段上的结构形成。人和万物也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序。

同类相应论也认为: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的情绪表现的喜、怒、哀、乐与暖、清、寒、暑属同类。从人的心理或感受的相似性角度来理解:喜与暖给人以舒和的感受,怒与清给人以不适的感受,哀与寒给人以沉郁的感受,乐与暑给人以明快热烈的感受。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秋,以她的天高气爽、硕果累累催人奋进;冬,以她的清新厚重、蓄势待发让人深思。所以,自然现象(天象、气候、物候)的变化,反映人的行为情绪的变化。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时、十二月卦、二十四节气、八卦、六十四重卦等,这些都是根据同类相应论来推卜人与万物生长荣萎的状况。中医则是根据这样的异极同构,同类相应论来诊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思想,人必须顺应客观自然规律,是有理有据的。所以中医是源于自然,是一门由自然和生活规律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科学,是儒道文化的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的“八纲”,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总结和结晶,它以五行阴阳为核心,讲究辩证法,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中医不是治病,不是滋补,而是治身体的阴阳、寒温、虚实、表里的平衡,治气血脉络的沟通。气血脉络不通,就会疼痛,所以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黄帝内经》追求“无问其病,以平为期”的终极目标,就是平衡之“平”,寒者温之,温者寒之,虚者实之,实者泻之。中医中药的目标,就是在阴阳、寒温、虚实、表里之间取得平衡。无论什么病菌,所引起的症状不外是阴阳、寒温、虚实失衡而已。对症就可以下药,这是中医中药治“本”的特点,这也是中医不是“伪科学“的根据。但是,治“本” 治“平” 治“通”,需要时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所以中医治慢性病症,西医治急性病症。

西方文化是“分析”性的,中国文化是“综合”性的,中医也是“综合”性的,中医讲究分析、体验、感悟、综合治理相结合。诊断病症的关键,在于中医生熟练掌握“八纲”和识别症状的准确度。比如,治“热” 病,中医要分析“虚热”、“实热”、“三焦热”,分析“三焦热”,还要分析“上焦热”,还是“中焦热”,还是“下焦热”,不同的病症,开的药方当然是不同的,所以,华佗看两个同样患感冒的病人,开的药方却是相反,则是这些道理。由此可知,中医不像西医,无论治什么病,总是用“消炎药”。因此说,没有真正认识中华文化和中医文化,就开始了对中医的勇敢批判,这是百年来文化批判的悲哀。没有认清先贤创造文明的方式方法,是百年来文化批判的根本缺陷。真正的文化批判,其目的是为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谬误的文化批判,其目的是抹黑文化与灭绝文化。

我不是中医生,但我喜欢读《老子》、《易经》、《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些书,我平时也喜欢吃中药,效果很不错。我有几个同事曾患感冒等病症被西医越治越严重,几个月未见好转,他们惊慌了!于是,我介绍他们到温州中医院吃中药,结果服了二三贴中药居然治愈了。有人批判“中医是伪科学”,这真是不懂中国文化啊!悲哉!
本页访问量:7293 | 最后更新时间:2009-09-29 23: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