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力挺中医


长宁区试点打造中医特色服务工程

金恒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也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思想的最早溯源。

作为全国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区,长宁区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建立和完善社区“治未病”服务平台,不仅让居民们提高了健康水准,还节约了宝贵的卫生资源。

“治未病”理念得到普及

两年前,长宁区居民第一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听到“治未病”时,满脑子疑惑:“治‘胃’病?我又没胃病。”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世豪感叹,短短两年“治未病”知识就深入人心。“好多人能打针就不吊针,能吃药就不打针,能调理就不吃药。”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恰恰能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在全国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上,沈世豪率先提出“社区推行治未病工程”,得到卫生部的首肯;2008年,长宁区成为“治未病”全国试点区,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也落户长宁区。区里成立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小组,以“政府为引导,社区为主导,专家为指导”,详细制定了实施方案,在社区逐步增设了名老中医工作室、养生保健馆等有特色的中医门诊,为辖区居民提供技术适宜、服务规范的中医药特色服务,并教授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养生运动功法。

科技助推中医规范诊断

今年4月,长宁区又引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的科研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高科技“中医特色体检”项目―――体质辨识、五脏相音等,将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这被认为是社区治未病的一大“技术突破”。

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朱吉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中医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往,十个中医十个方子,而高科技的中医体检仪器可以辅助中医师诊断,帮助中医师规范化地提供‘治未病’服务。”体验过的人,都开始佩服“体质辨识”、“五脏相音”等高科技中医体检仪器。

公益性先行先试惠及广

模式、平台、技术都有了,怎么让“治未病”工程在更大范围落地,怎么惠及更广大的老百姓?

长宁区在全市乃至全国率先加大对“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投入,每万人提供5万元的中医预防保健经费作为公共卫生投入,并在社区引进中医人才,建立了一支中医专业人才队伍,并定期聘请岳阳、曙光等医院专家培训医务人员的“治未病”相关理论和技能。

全区先期已有10家社区卫生中心、13家街道卫生服务站、两家中医特色医院,分别成立了KY3H治未病中心、分中心和服务站。目前,长宁区已有85%以上的社区居民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依托现有健康档案,还计划逐步使中医内容加入健康档案。
本页访问量:7460 | 最后更新时间:2009-10-07 15: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