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个复合名词,分别指两种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acupuncture)和艾灸(moxibustion)。但是目前很多人说的针灸其实是单指针刺疗法。有人说去做针刺治疗时自称是去扎针灸;时下流行的针灸减肥,其实就是针刺减肥。有人说针灸再国外蓬勃发展,事实是针刺疗法在国外发展很快,而灸法在国外比较罕见。我在给病人用艾灸治疗的时候,病人都很奇怪地问这是什么东西?还有人把针灸写成针炙,有人闻到诊室里面熏灼艾草味道,都以为是在煎煮中药。天下失艾久矣!
针刺与艾灸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是基于中医的精气神理论,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达到调和阴阳的目的。不同之处在于,针刺以开导、疏通、凉泻为特长,主要治疗实热证;而艾灸以收摄、封固、温补为特长,主要治疗虚寒证。孟子曾经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灸有久的含义,就是有治疗时间长、疗程长的意思。
相比较而言,艾灸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要比针刺长,可以追溯到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时代,那时人们使用艾绒做为媒介引火,因为艾绒本身具有易燃、持久的特点,灰中有火,死灰复燃就是形容艾绒的这一特点。加之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比起什么红外频谱仪、神灯、炭火、木火的烤炙,艾灸还是最舒服,最有效的。《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体内的针的柄上。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甚至数百壮。《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艾灸以温补阳气,所以比起针刺更易得气。医生用艾条炙烤穴位的时候,只要凝神静气就很容易感到火头下的动气,其实就是自己的动脉搏动与病人脉动的感应。在有的腧穴,会有类似相同的两个同性磁极相互没接触但是有抵触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会因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在有的腧穴,则有类似两个异性磁极相互吸引的感觉,不由得沉降。而病人除了有类似的得气感觉以外,还会有强烈的循经传感现象,根本不知道经络的病人,会在艾灸时准确地描绘出热感、气感、酸麻胀感流传的方向路径,与中医的经络走向完全一致,所以艾灸与中医经络、腧穴的形成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艾灸有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说到艾灸就不能不提到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并留有楹联两副:“妙手回春虬隐山房传医术,就地取材红艾古井出奇方”;“仙迹在罗浮遗履燕翱传史话,医名播南海越岗井艾永留芳。”
针刺疗法相传是伏羲发明,《史记三皇本纪》:“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他继承了经络腧穴、艾灸的理论和方法,并有发展,就是所谓伏羲制九针,《灵枢九针论》中详细介绍了九种不同针具的形状、长短、功用。针具也经历了骨针、石针、金属针等不同的阶段。比较特殊的针具,同砭石、刀具几乎没有区别,除了导气、引气以外,还能放血、破痈、排脓。针刺以通经,开闭、泻热为特长,善于治疗实热证,欧美国家的病人的体质好、气足,以不通顺的疾病居多,针刺治疗时间短、见效快,所以针刺疗法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
而艾灸的方法用时长、疗程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加上有人不喜欢点燃艾草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在国外的发展。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体质、病种。
返观国内的病人体质以虚寒居多,心理情绪问题以缺乏关爱居多,因爱生恨,阴寒恶毒积聚的也不少,这些人太需要爱了,也就是太需要艾灸治疗了。我和我的同道们下半辈子做的事恐怕就是“让世界充满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