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杏林趣话


认识汉字——忧愁

徐小周

忧的繁体字写作憂,是会意字。上 “页”(xie 即人头)下“心”,加“攵”(suī行走)表示心动,含义是有了忧的心理活动,必然在脸上反映出来。翻译成worry; be worried。上次讲的虑是期待将来要发生的事,而忧是担心、恐惧将来要发生的事。二者都是妄想。外忧源于一种不安全的感觉。在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内部征伐,外族入侵,五千年的历史中,持续和平年月往往不足百年。使得人们“生不满百年,常怀千岁忧。”即使贵为皇帝,整天担心被推翻、篡位。身居高官的大臣,伴君如伴虎,整天担心言行出错,被抄家砍头。普通老百姓就更是战战兢兢、人人自危。这就造成了国人一种普遍的、长期存在的忧患意识,以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成为习惯,直接影响到了人的身心健康,因忧生病,导致脾胃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肝胆气机郁滞,久而成患。内忧是因病生忧,由于生理功能的衰弱,导致病态心理的产生。中医认为脾主忧思,消化吸收功能弱的人,容易借故生忧,习惯性地使自己陷于忧思之中。《素问通评虚实论篇》:“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素问移精变气论》“当今之世,则不然,忧患缘于内,苦形伤其外……故小病必甚,大病必死”。这是古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一些文人墨客、士绅官僚的通病。他们老是挂着一付忧国忧民的相,操着一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摆出一付自我牺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架势。似乎天不生仲尼,万古就是长夜了。道家崇尚自然,强调人的意志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其违逆自然,不如清净无为。所谓:“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又何必去忧?列子在《天瑞》篇中讲述了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讥讽那些无事生非,忧心忡忡的人。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现代社会因忧生病,因病生忧的人比比皆是。虽然外部环境相对安静和平了,但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了。衣食温饱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人的欲望提高了。妄想和实际的距离,正是忧存在的空间。愁也是会意字,上秋下心。因为在霜风凄紧,关河冷落,落木潇潇的秋天,人最容易产生无助的情绪。愁不仅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心态。愁还表达了一种较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放弃、不会变通、团团打转,钻牛角尖。从中医角度分析,忧愁是脾胃气机的郁结,而愁又加上了较劲,也就是心火的煎熬。处于这种状态的人都挂相,所谓愁容满面,也就是面部肌肉扭曲不舒展,腹内胃肠痉挛纽结,不思饮食。心火独亢,销烁肺金,反侮肾水,人就会皮夭毛脆,精干黑瘦,双目灼灼,卧寐不宁。须发皆白。正如李白《秋浦歌》所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看看京剧《文昭关》里伍子胥的唱词,体会一下这种心情,也就能明白他一夜白头的缘由。“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实指望奔吴国借兵回转,又谁知昭关又有阻拦,幸遇东皋公行方便,他将我隐藏在后花园,一连七天我眉不展,夜夜何曾又得安眠。” 何以解忧呢?唯有杜康嘛!喝能鼓舞肝气,通畅血脉气机,克消脾胃郁滞,甚至能够散结除患。古人常常饮消“心中块垒”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力彪悍,不能持久,而忧患长存,此消彼长,这就使人沉溺于杯中物,伤害自身以及子孙。古代名医还有激怒患者,鼓舞肝气,以胜忧思得案例。对于愁来讲,喝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害。因为生肝火,肝木生心火,会加重人急切较劲的心理。正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浇愁愁更愁。”喝多了,急火攻心,使人中风、猝死。古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萱草就是人们常吃的黄花菜也就是金针菜。使用中药调理可以解忧,不仅仅限于单味药或者特效药,凡是能够条达肝气,疏解脾胃郁滞,清心降火的药物都有助于缓解忧愁。最重要的还是树立正确地思想意识。那些贵生命,轻货财;重自得,渺荣辱:能取舍,知进退;沉心气,不浮躁的人自然是是无忧无愁,逍遥自在的人。
本页访问量:7292 | 最后更新时间:2009-10-19 1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