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不够用的人,喜欢幼稚、简单的思维方式,就象小孩子一样,往往喜欢先给人或事物贴标签,红脸白脸、好的坏的一目了然。懒得动脑子的人,思想僵化的人,喜欢静止、不变的思维方式,好者恒好,坏者恒坏。趋利避害,无不用其极。殊不知人事物质,都在变化之中。事物发展到了极限,突破了度,就会转向反面。量的递增或者递减最终都会导致质的变,好的会变坏,坏的会变好。
维生素是公认的营养保健品,人体必需的元素,但是服用过量一样会导致疾病!
维生素A 吃多了就可能因肾脏无法排泄而引起中毒。发生中毒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及时停药,症状可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继续服用,症状会日趋加重,出现毛发干枯、脱落、皮肤丘疹、四肢疼痛、肝功能异常、贫血,中毒症状一时难以纠正。维生素B[1] 毒性较低,但大剂量服用可引起头痛、眼花、烦躁、心律失常和浮肿,并有临产麻痹、丧失知觉等神经系统症状;长期超量服用可使人变跛。有些人注射维生素B[1]还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故而肌肉注射时应预先做皮试。维生素C 服用过量就可以引起肾炎、尿路草酸盐结石、腰痛、腹泻等症状。长期大量服药,一旦停药或改小剂量时,还可能发生坏血病。维生素D 过量服用可以发生中毒,引起高钙血症,出现软弱、食欲不振、疲劳、呕吐、腹泻,甚至组织异位钙化、骨骼硬化、肝脏肿大等。过量的钙沉积于肾脏内,使肾脏受到损害,进而引起高血压、肾结石。维生素E 成人服用过量可出现生殖功能障碍、肌酸尿、胃肠道不适、乏力等。儿童服用容易导致性早熟。
砒霜是公认的剧毒药,《水浒传》里面描述了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使得砒霜的恶名深入人心,使人闻之色变,更谈不上服用。砒霜的化学名字叫三氧化二砷,是白色粉末,没有特殊气味,外观与面粉、淀粉、小苏打很相似,容易误食中毒。过量口服砒霜能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但是有毒未必有害!但是如果医生掌握砒霜的用量和剂型,恰当使用的话,砒霜不仅无害,反而是治病的良药。
在古代治疗用砒霜煮水熏蒸治疗长期不愈合的疮口、窦道和慢性骨髓炎,经常流脓水者。疮疡科医家常用的用炼丹炉炼的红升丹、白降丹和中九丹等多种丹药中都含有砒石的成份,近代也有用砒霜配制成“皮癌净”外用,治疗皮肤癌。
少量砒霜内服用于治疗哮喘咳嗽也很有效。比如可以用砒石嵌鲫鱼,泥包火锻之;也可以用砒粉拌和瘦肉泥封火锻,然后去泥研末,少量内服。砒霜还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比如治疗食道癌就用砒石拌蜂蜜,让病人放在口中慢慢含化。现代医学将砒石的精制品三氧化二砷制成注射液,每支l毫升,内含纯药l 0毫克,加入500毫升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于治疗肝癌和白血病,取得了好的疗效。
水是人体必须的物质,但是谁能想到水喝多了会中水毒,输液用的水多了会导致心衰。现在流行什么每天早晨起来喝两杯白开水的健身方法。根本不管自己是否感觉口渴,消化能力的强弱。有的人还沾沾自喜,说喝完水就能大便,其实是在泻肚子,多余的水没有尿出来而是拉出来罢了。有的人喝得胃内存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有的人喝得不停地上厕所,还美名其曰排毒,殊不知是在在加重肾脏负担。离下一步尿不出来水肿就不远了。有的人还喝得脸上长满黑斑,看了中医才知道这就是水癍,自己中了水毒。有的人喝得心慌、心悸,伸出舌头的时候,口涎滴滴答答的。睡觉的时候都溜口水,浸湿枕头。
很多人也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苦于找不到这个极限在哪里,如何把握这个度。其实度包括两个方面,是外在的物质和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同一种药物起到补益和毒害作用的量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人的体质不同,耐药程度存在差异,加之心情、情绪、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的差异,所以仅仅根据年龄、体重决定药物的剂量是很粗糙的。比如饮酒,人的酒量跟年龄、性别、体重关系不大,反而和体质、遗传、当时的心情、是否先吃了饭有很大关系。同一个人也会因为年龄、环境心情的改变,导致对药物、食物的消化能力出现变化。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以前酒量很大,现在喝同量的酒也许就会醉倒,甚至中毒。以前能吃大块肥肉,现在吃了,也许就会出现胆绞痛、腹泻。
医生和营养师的责任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准确认识药物和食物的性质,仔细诊查患者和客人身体心理状态,然后精确地掌握剂量,使用药物。用毒药去邪不伤正,用良药补益不生害。并且随时根据患者的变化调整药物品种或剂量,以顺应变化。否则就会导致乱用抗菌素导致人体内菌群失调,乱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乱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医源性伤害。
普通百姓要听取专家、医生的意见,更要注重自己的主管感觉,根据自身的情况使用药物,即便是非处方药也不能轻易自行决定服用,或者长期服用。另外食疗为先,药疗为后。在食物丰盛的今天,考虑一下自己是否真的缺维生素,即便缺乏是否能从食物中补充,有无必要象施化肥一样去吃药片。
碰到的报纸杂志刊登一些科普保健文章,比如题目《多吃××有益健康》。不管文章的内容是多么先进的科学发现,如果我们有一些哲学素养,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的话,就不会被这些貌似科学的东西,引向迷途。
物极必反的观念是道家对宇宙间物质、能量变化规律的总结,在黄老学说中,一脉相承。也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对立统一变化的主要内容。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福兮祸所寄,祸兮福之倚”。物极必反一词具体出现在战国时期道家鹖冠子的同名著作《环流》篇中。文章以北斗环绕北极星周而复始运行,人间四季随之变化立论,得出“物极则反,谓之环流”的结论。
人有血肉之躯,呼吸、运动、神志赖以生存。人生也不能逃脱这一规律,要经历一个生、老、壮、老、已的过程。外因导致的形体毁伤,大至殒命,小到折寿,显而易见。内在的物质基础精血的损耗,才是影响人的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养生的秘诀不过就是保精持满,不要过早、过度消耗精气,尽量晚一些触碰那个极限和极点罢了。说白了很简单,其实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道家和中医精气神学说指出,生命的根本在于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成于幼年,天天消耗,不能再补。如果元精可以补的话,天下就有不死的人了。所以切莫相信什么补精血、补元气的鬼话。能恰当使用,节约使用就不错了。
一份元精,化生元气,用来消化饮食,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自身的生长发育。我们消化食物的同时,食物也在消耗我们自己。一旦精气耗尽,纵然有千般美食珍馐也无济于事。所以古人有人生一世,饭有定量一说。吃得多,死的早。慢慢吃,悠悠活。善于养生者,不暴饮,不暴食。食则七八分饱,不使突破极限。善于养生者,不以胃肠热冷食、熟生物。不追求山珍海味,因为甘脆肥浓是腐肠之药,徒然过度消耗元气罢了。很多人目前吃饭早已不是为了充饥解饿,而是变成了应酬交际、满足心理需要。没见素食的人营养不良,更多的倒是饮食过度,肠肥脑满的人纷纷倒下。
饮食之中,集可爱与可恨于一身的莫过于酒。无酒不成席,有了酒就有了喜庆欢乐的气氛。但是一旦喝开了,拘谨的变得豪放,谦卑的也变得昂扬,几杯下肚,不用人劝,自己就开始找酒了。最终鲜有不烂醉倒地的。辛弃疾曾经下决心把酒戒掉,他写了一首词《沁园春》,题记是:“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词中提到刘伶喝得“醉后何妨死便埋”。自己也“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于是感慨“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饮酒过度,伤害自身不说,还会贻害子孙。陶渊明“性嗜酒,期必醉。”他又五个儿子,个个智力低下,早年他还怨天尤人;“天运荀如此,且进杯中物。” 到了晚年时,才觉察到儿子的平庸无能,是自己长期酗酒所造成的。他后悔莫及地写道:“后代之鲁钝,盖缘于怀中物所贻害”,“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元代名医忽思慧曾在《饮膳正要》中曰:“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量,丧生之源。”
一份元精,用来促进生长发育、化生生殖之精,繁育后代。按照自然规律,女子七岁,齿更发长;十四岁天癸至,月经来潮。而现代社会,无良商家在食品中添加激素,如同加春药刺激人体过早发育,早早漏精,小女孩10岁左右就早早来了月经。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小孩子夜夜加班写作业,光照加长,睡眠不足。再加上电视、杂志,周围环境情色刺激,使得小孩子过早懂事,小小年纪,便失童贞,衣着谈吐,一如少妇。身心早熟,戕害更深。
女子自然规律到了49岁,天癸竭,本应月经干净,存留精血,颐养天年。但是上世纪开始盛行的雌激素疗法,让妇女绝经后不断出血,还美名气曰消除更年期反应,保持骨钙。其实是透支精血,挖得心头肉,疗却眼前疮。直到最近揭露出严重得副作用,诱发乳腺癌,导致瘀血凝结才算罢了。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性欲食欲本是自然天性,不可禁欲也不能纵欲。人们经历了文革的禁欲年代,一下子又矫枉过正跳进了纵欲时代。情人、二奶、小姐、一夜情一下子蔓延开来。数千年前《黄帝内经》就警示过人们:“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返观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夜以继日的人们,让人惊诧于古人的智慧。
在中国社会中,历代皇帝有确切生卒年月可考者共有209人,平均寿命仅为39.2岁。贵为天子,万人之上,本应健康长寿才对。殊不知物极必反,锦衣玉食、恣情纵欲反而成了过度消耗生命的条件。
改革开放的初期,深圳领全国风气之先,提出了许多发聩振聋的口号,比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但是也有一句口号令人反感:“白天拼命工作,晚上拼命娱乐。”按照自然规律,除非是打了兴奋剂。如果白天真的拼命工作的话,晚上肯定就会累得瘫倒昏睡;如果晚上拼命娱乐的话,那么白天就会打盹犯困。白天晚上都拼命的人,能有几条命?时过境迁,当时提出和实践这个口号的人不知在哪里?我只是看到新闻中不断出现的科学家、知识分子、IT人士、商业精英、娱乐明星英年早逝的消息,血肉之躯,变为异物,不亦悲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