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有关的文字记述是《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刻于公元前380年前后(即战国初期),它原刻在一个12面体角柱形玉佩上。原拓片可见《三代吉金文存》卷20。原为篆书,共45字,经郭沫若同志译为今天通用的文字,即:“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去,去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引自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同志解释说:“这是深吁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本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往路相反而退进,退则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从上述的文字记载,显然是一种有规律地调整深呼吸法,属于气功中静功中的一种。可见远在战国初期以前人们对于导引行气能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总结出了初步的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