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杏林趣话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叶明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语出《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育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体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固而调顺,每个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这种既重视调养“精、气、神”又积极防御外来邪气的认识,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主导思想。

中医认为,疫邪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时行之邪。《黄帝内经》指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已经明确了疫邪传染性强、发病症状相似的特征。《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书记载了古代疫病流行时横遭灭门绝族的惨状,说明了疫病的严重危害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疫病反复流行,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

在瘟疫猖獗流行时,古代医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客观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诸病源候论》中已经明确:在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者暴风疾雨、雾露不散等情况下,则民多疾疫。就是说:瘟疫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的反常变化有关。《温疫论·原序》中更认识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指出这种“戾气”是肉眼不能察觉、不能触知、耳不得闻、鼻不得嗅的一种具传染性的病原体。关于瘟疫的传染途径,《温疫论·原病》中明确为“邪从口、鼻而入”。这些认识为预防疫邪传播流行提供了指导。

防避疫邪,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使正气充盛于体内,则邪气不能相干扰。《黄帝内经》说:“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避其毒气”是强调未病者的预防和自我保护,而强调“正气存内”正是与现代医学提出的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调摄起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才能减少感染疫病的机会。

预防时行疾病,“避其毒气”十分重要。流行性传染病多从口、鼻两个途径侵袭人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不洁食物,不用病人用过的餐具;饭店搞好餐具消毒,可以防止病从口入。自鼻入者,则需顺应天时,避免吸入带有“疫疠之气”的浊气,在气候反常、大灾大荒、疫病流行时,尤其要注意防范。传染病人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器具、穿过的衣服都要消毒。

最近,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部分地区流行,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仅以古人的经验拿出来供现代人借鉴。
本页访问量:7466 | 最后更新时间:2009-09-02 08: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