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千中医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关闭评论

[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曰轩辕黄帝。古书多假托圣人之名号,此书以黄帝命名,亦是由此而来。“徇”,疾也;“齐”,速也;“敦”,信也;“敏”达也。“登天”,王冰等注者皆以为是黄帝曾铸鼎于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清末学者俞樾认为:“成而登天”,登天位也。“生而神灵”四句,与《史记》雷同,只是“成而登天”《史记》中为“成而聪明”。这可以提示我们《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根据《黄帝内经》的文风,一般认为它成书于秦汉时期。而且,当时有假托圣人著书的风气,也可以作为佐证。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假托他的名字,足见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从这一点看来,假托圣人也有其深意在其中。
[2]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就是岐伯,应该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一类的职务。一把手和总理谈论的问题,自然是关系国计民生最重要的问题了。黄帝说以前的人都能活一百岁(也有人认为百岁指的是一百二十岁),身体还很不错,现在五十(若百岁指的是一百二十,半百就是六十岁了)就已经衰老了,这是怎么回事?是时代不一样了?还是人本身的问题呢?这一句话引出了全书的基本问题——人民健康问题。
[3]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一句是关于中医养生问题的哲学总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形而上的总纲,说明了中医的世界观基础是阴阳五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养生的具体行为规范,是形而下的总纲,说明了中医养生的方法论基础是适度。这两个总纲合成了“道”。我们看到,在《黄帝内经》的观点中并没有戒烟戒酒,或是素食,或是锻炼,而只是告诉我们想要长寿要注意“有节”“有常”“不妄”,不论是饮食起居还是休息劳作都要适度,这其中贯穿着中庸的思想,过犹不及的智慧。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形和神可以兼具,“形”是物质的,“神”是精神的,这里还渗透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同时,我们还能从这句话中得到一个信息,即“天年”,也就是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应该一百岁(或一百二十岁)。
[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一节讲的是违背养生原则的生活方式。王冰在注解中说这一类人是“动之死地,离于道也。”《老子》认为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来长寿,有三分之一的人天生夭亡,而另三分之一的人是“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也就是说本来应该长寿,可是因为自己浸淫酒色,妄行无常而导致过早衰老。“以欲竭其精……不时御神”讲的是中医所重视的三要素——“精”、“气”、“神”,古语说人身上就有三种药,就是这“精”“气”“神”,纵欲耗精、过劳或过逸损气,而不能收摄思想伤神,此三种有形无质的要素被损伤了,尽管生活很“快活”,但五十多岁就已经衰老了。
[5]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主要源自外邪入侵和情志致病,外邪即通常所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情志则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这一节所说的虚邪贼风要及时回避,就是防止外邪入侵。而“恬淡虚无”可以防止情志致病,从而保证“精”“气”“神”的饱满,从内部去除患病的动机。牢记这古人常年与疾病斗争总结出的经验,病就很难出现了。
[6]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养生的基本要领是少欲积精,心安全神,适度运动,使气机顺畅。这一节还是围绕着“精”、“气”、“神”来阐述,同时强调了顺其自然的概念,道家的思想融会在其中,人的身体具有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只要“各从其欲”,不加上一些刻意的修饰,就能“皆得所愿”。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不但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割裂了与自身的和谐关系,把“我”与“我的身体”分离开来,希望用“我”的意志改变“我的身体”的习惯,困了不睡觉,有好吃的就暴饮暴食,明明不能再喝了,为了意气还要再干上一杯,如此一来,身体就不能自然地运转,疾病也就跟着来了。
[7]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几乎又是引用了《老子》的原话。《老子》期望中的理想社会,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都能恬淡地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没有高下之分,也就没有嫉妒、羡慕和怨恨之心,这样的民众是纯朴的,也是最利于养生的。用现在的话说,这一段话关注的是心理健康。“美其食”并非是让食物美,要吃的好,吃山珍海味,而是要使食物吃起来美,即使是最清淡的饮食,也能吃出鲜美的滋味;同样,“任其服”不是追求奇装异服,而是无论什么样的服装穿起来都很舒服;而老百姓之间的交往风俗也应该能够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8]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善于养生的人就如同上古得道之人一样,内不被嗜欲劳动,外不被淫邪诱惑,虽也有贵贱贤愚之分,但不惧于外物。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嗜欲越来越多,外界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而这些嗜欲和诱惑大都来自文明进步的成果,人们距离“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就是距离“道”越来越远了。随着人们的等级分化越来越大,人们惧怕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往往是穷人怕富人,富人怕穷人,聪明人怕愚人,而愚人又怕聪明人。反而是生活在野兽之间的远古之人,没有这种对于外物的惧怕,虽然身处险地,但内心的平静使得养生成为可能。
[9]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在《黄帝内经》中多出提到“道”和“德”,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可以在《老子》中得到,“道生之,德畜之”,归结到健康问题上,我们要靠道来生化健康的身体,更要靠德来养育健康的身体,所以说“德全不危”,这个“德”正是依“道”而行的行为总和,可以把“道”看作形而上,而“德”看作形而下。以前面一段养生总纲为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可谓知道,而“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可谓全德。
[10]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任何物种之所以能够存续,繁殖是必要条件。而人类族群的存续,也需要生育后代。在这里,黄帝把论题由人类健康直接引入繁育后代的话题。中华民族能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中医对繁育后代的重视功不可没。
[11]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七为少阳之数,女子属阴,而阴中的始发点是一点至阳,所以女子的生理周期以七年为单位计算。中国哲学的阴阳观念中尤为强调“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像太极图黑方中的白点一样,表示阴之所始为阳,而女子为纯阴之体,其所肇生的基础却是少阳之数,而女子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这一点少阳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其生殖活动中。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尽管雌激素是女性体内起主导作用的激素,但睾酮等雄性激素对于女性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性功能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句话中的七岁是按虚岁计算的,也就是说大约六周岁左右的时候,女子的肾气开始隆盛起来。如果说七岁之前,男孩和女孩的区别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过了这段时间,肾气在塑造不同性别的特征中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12]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十四岁的时候,天一所生的癸水开始发挥作用,因此称“天癸至”,天癸是出自肾的人体先天,不仅女人有,男人也有。天癸的作用是打通任脉,并使太冲脉满盛,这两个脉都属于奇经八脉,王冰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两者和起来,女性月经来潮,也就具备了生育后代的能力。
[13]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二十一岁的时候,肾气平均,这里的“平均”并非平均分配,而是两层意思。古代的人写东西很讲究言简意赅,也叫微言大义,就是说用最少的字表示最多的含义,所以很多古代往往一个字表示一个意思。比如“精神”在古代是两个意思,“疼痛”也是两个意思,这样的例子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古人之所以用最少的字表达自己的意思,一方面是“奥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古而有之,另外最重要的可能是古人都是把字刻在石头上或者竹板上,那写一个字是很辛苦的,所以很难像我们今天这样高谈阔论。回到这句话,“平”,实际上是平常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这个岁数,肾气处于其正常的功能,既不是肾气盛的少女时代,也不是肾气衰的垂垂老矣;而“均”指的是饱满,充足,这一层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见不到了,但是这一层意思发生了一个转变,成为了副词——我们说“所有战士均奋勇杀敌”,这个“均”就是“全都、全部”的意思,这是古意“饱满、充足”所残留的影子。真牙,是指人的最后一颗牙齿“尽头牙”,因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当肾气到了最充足最饱满的时刻,人的最后一颗牙也就生长出来了。
[14]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二十八岁是女性身体最强壮的时刻,所以一般认为,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龄在二十八岁之前,二十四岁(二十一岁到二十七岁的中点)之后。
[15]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足阳明胃经上行鬓角,围绕面部,事实上起到荣养面部的作用。三十五岁以后,女性的胃脉开始衰落,面部肌肤也就得不到很好的滋养,因此出现面色焦黄,头发枯干的症状。胃纳脾化水谷精微,是人后天生长的重要物质来源,胃气的下降代表着人由盛转衰的开始,或者说在三十五岁之前女性一直处在建设自己身体的过程中,三十五岁之后,这座建筑就开始慢慢倒塌了。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衰老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在三十五岁之前,需要慢慢明白这个道理。另外,胃气的衰微直接造成了面色焦黄,这对于女性的美容有一些启示——化妆品的作用是掩饰,而护肤品治标不治本,有人说最好的美容是睡眠,而通过这一句话,我们似乎可以悟出,还有一个重要的美容要领,就是保持胃气的盛壮,注意饮食是美容的又一良方。
[16]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也。三阳脉俱在头,故三阳衰,面焦发白。足太阳膀胱经始于睛明穴,足少阳胆经始于瞳子髎穴,足阳明胃经始于迎香穴,三个经脉都从头部出发,并在头部循行,这三脉皆衰,自然面焦发白。
[17]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黄帝内经准确地记述了女性的更年期平均为49岁。前面已经提到“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任脉虚少,指的是女性停止排卵;太冲脉衰少,女性的血就不似更年期之前那么旺盛了。中医在给女性看病的时候,很重视血的调养,往往以四物汤为主方,就是因为血对于女人的生长发育乃至衰老都极为重要。天癸竭,指的是肾气衰竭,地道不通,指的是停经。因为停止排卵、血气不足、肾气衰竭、月经停止,所以女性过了更年期之后就不能生育了。形坏的“坏”字,在古代没有不好的意思,并不是“好”的反义词,而是衰败的意思。
[18]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为阴数,男子属阳,但内在的驱动力却是阴数,体现了阴阳互为其根的辩证思想。男子八岁时,先天之本已经成长完全,表现为毛发生长、牙齿更换。
[19]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我们注意到,女子七岁肾气盛,而男子八岁肾气实,到了十六岁肾气方盛,可以看出男女之间先天之本发育的不同之处。阳气要依赖于阴液的供养方能发挥,所以男子的肾气要经过更长时间的酝酿方能产生男性的性功能,到了这个年纪,男子出现遗精,理论上已经可以生育。此时男女交合,就可以繁育后代。在古代,很多男性在这个年龄已经结婚,但是从中医的角度看来,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时间。因为人类天生阳有余而阴不足,过早成婚,有伤真阴,并不利于长寿。可从繁殖后代的角度看来,这又无可厚非,因为以基因自私的观点,只要后代出生,个体使命已经完成。
[20]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二十四岁是男性身体综合机能达到顶峰的时间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三十二岁,因为此时他的肾气饱满、筋劲、骨强,而作为肾气到达顶峰的外在表现之一,男性在这个阶段也会长出智齿。关于智齿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长智齿,只有那些肾气充足的人才会长智齿。
[21]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三十二岁开始,男人的身体盛极转衰,但此刻是男人的力量最强大的时刻。过了这个阶段之后,男人的肌肉力量也会慢慢减小。
[22]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四十岁的时候,男性的肾气衰弱,开始掉头发,牙齿也枯槁了。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的牙齿仿佛洁白的贝壳,虽然坚硬,但是很有水分的感觉;而上了年纪以后,牙齿越来越干,发酥变脆,这就是肾气不足的表现,肾主水,这个水可不仅仅是我们平时认为的水,而是一种滋润的状态,牙齿失去了肾水的滋润,也变得枯槁了。
[23]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阳气”,就是阳明之气,和女性“五七”的“阳明脉衰”是一个道理。
[24]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肝养筋,肝衰,所以筋不能动。我们知道小孩子的柔韧性是很好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柔韧性就会变差,就是肝气逐渐衰竭的表现。现在很多人喜欢练瑜伽,实际上就是对肝气的一种养护。
[25]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男子“八八”之数,应和女子“七七”之数,可以认为男性的“更年期”在64岁左右。此时,“形体皆极”是指形体疲极,外观看来就是开始牙齿松动掉落,头发也脱落了。
[26]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这一句统领前面“七七八八”之说,实际上人一生的生理周期就是肾气由虚到实,又由盛转衰的过程。此处揭示了为何肾气如此重要,肾主水,又处于最下方,五脏六腑的精气淫溢,都归到肾之内收藏,所以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说不仅仅肾有精,五脏皆有精气,所说五脏盛乃能泻。
[27]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人由壮而老,本是自然规律。
[28]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但有些人并不依循“七七八八”之数,这里讨论的是特殊情况。我们知道,每个人天生的体质是不同的,有些人似乎天生就能长寿,具有较为良好的长寿基因。
[29]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岐伯对这种不遵循“七七八八”之数的人的解释是:这些人天寿过度,气脉长通,肾气有余,这是上天给他们的恩赐,可以超越了天寿,但是这些人的子女,仍然要按照“七七八八”的规律来,亦即这种超越天寿的个别特征是不能一直遗传下去的。在这里岐伯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规律,即有些时候个体可以发生突变,但是从人类整体看来,前面讲到的“七七八八”规律是不会变化的。
[30]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黄帝进一步问:那通过修道达到百岁的时候,还能生育吗?
[31]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岐伯的回答是:修道的人可以长生不老,虽然年纪大了,仍然能够生育。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卖自夸的说法,为的是强调《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引导人们学习,其科学性有待斟酌。但是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可以延缓衰老,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32]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接下来,黄帝提出了“真至圣贤”四种修道养生状态,其中言语有夸张的地方。此处,《内经》不再仅仅作为养生的科学著作,而是有了几分哲学意味,多了点儿神话色彩。比如最高端的“真人”,可以与天地同寿,这显然是神话,历史上被称为真人的有孙思邈和丘处机,两人也并没有长生不老,只不过是养生特别得法而已。
[33]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至人”是第二个层次,他的特点就是能把握阴阳四时,下一章就是“四气调神大论”,即是“至人”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同时“至人”又是出世的,所以一般我们是见不到的,应该是指那些修行的隐士们。
[34]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圣人”就是孔圣人了,圣人的特点是并不出世,而是在世俗之中控制自己的欲望(适嗜欲)和情绪(无恚嗔之心),这是一般人应该努力达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
[35]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贤人”是“圣人”之下的一个层次,孔老夫子有3000弟子,只有72贤人,可见能作为“贤人”也是很了不起,“贤人”的特点是能够了解自然规律,能够学习上古(也就是前人)的知识,但恐怕在执行上是要打折扣的,也就是说他们善于学习,了解得也很多,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尽管如此,比起那些连自然规律都不了解,也不愿意学习的人来说,贤人也算是可以延年益寿了。

本页访问量:468 | 本文献访问量:215105 | 2008-12-31 建立 | 2013-03-30 更新